准确把握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内涵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 涂明华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学院党委提出把“提升办学实力,打造特色高职院校作为活动的主题,及学习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学院发展的实际,收到了显著效果。我院创办二十余年成绩斐然,但如何准确认识和把握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使我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仍是每个渝工人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类型定位:高职教育是一种不同类型的教育
1.1 1999年到2008年,是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十年,取得了令人
瞩目的成就,为建设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11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独立设置的院校从431所增长到1184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1%;2008年高职教育招生数达到311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6倍;在校生近900万人。高职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历史阶段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1]
1.2 早在1998年,俞仲文教授就在《大家追求什么样的高职教育》一文中指出:“高职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而不是一个层次,而“高专”是一种层次而非一种类型。高职教育可以有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而专科教育也可依其类型而有高职与非高职类之分。”[2]历经多年争论,教育部教高司[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1.3 所谓教育类型指的是基于相同教育特征的教育种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推出的“国际教育分类”,将高等教育面向“理论基础、研究 、进入需要高技术要求专门化”的普通高等教育,称之为
1.4 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类型,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类中的5B教育,它以高等学校学历教育为框架,融入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5]其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培养目标是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作学结合,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开放性和行业性,师资队伍强调双师结构。
1.5 张尧学司长总结中国高职教育特色棋色,即所谓的“一二二一”模式。第一个“一”是把学校办成一个整合企业与各种外部资源的开放式平台。第一个“二”是人才培养要注意两个系统,即系统地设计和推进实践技能的培养过程,系统地设计和推进基础理论常识的培养过程。第二个“二”是学生毕业时要获得两个证书: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最后一个“一“是学校也是一个培训平台,成为终身学习的机构。[6]
2、培养目标: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1
2.2 所谓高技能人才,系指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领域岗位第一线的从业者中,具有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常识技能型三类。①技能技能型:是在生产加工一线中从事技术操作,具有较高技能水平,能够解决操作性难题的人员;②复合技能型:是在生产加工一线中掌握一门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生产中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复杂劳动,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③常识技能型:既是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常识水平,又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常识用于引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3 当前,职业道德的缺失已成为影响高职学生顺利就业的瓶颈。企业对高职学生质量要求的排序是:诚信、敬业、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工作经验--工业技能--常识水平,表明企业聘用高职生把学生的人格培养和行为素质作为第一质量要求,因此必须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建构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生活费,培养职业社会素质和职业方法素质, 包括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社会适应性、终身学习理念;职业方法素质包括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8]要把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于在校教育全过程,其中实习实训与社会实践是关键环节。
2.4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高职教育是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不同,它关注受教育者长远发展的诉求,关注系统理论常识的传授。高专职业教育概括为职业性就业,又 教育性发展,张尧学司长特别强调要努力抓好实践教学、基础理论课两个系统建设,并使两个系统相互交融。对大家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3、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3.1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而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开展校企合作,采取措施在专业教学中啬具有企业界丰富经验的专家,使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朝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方向发展。这个平台就是把企业的设备、标准、师资、需求拿过来,让学生在平台上学本领,既为学校开展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撑,也解决了政府投入不足、社会共同分担办学成本的问题。
3.2 工学结合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动作平台。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的学习模式,工学结合体现了做与学的统一,工与学同时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内容;学生与准员工的身份合一;岗位与课堂的合一。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9,(8):48-50
2、中国联合国教育科学学问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资料汇编,深圳,1998
3、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4、委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5-8
5、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3、14期,53-55
6、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畅谈中国高职教育十年发展改革,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7、周济同志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www.tech.net.cn/page/noo2/200906140000l.html
8、李维维。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探讨,中国高等教育,2009(10):37-38
9、程新华,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辨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1)
10、周慧君,论项目导向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继续教育研究,2009(1):39-41